为什么列王纪下没有提到玛拿西悔改? 列王纪上下和历代志上下都记录了王国的历史。两书中不少内容文字数据是可以互相参照的。犹大王玛拿西的事两卷书都有提到。
在列王纪下20:21-21:17,记述了玛拿西诸般的恶,到了王下23:26-27更说:‘然而,耶和华向犹大所发猛烈的怒气仍不止息,是因玛拿西诸事惹动他。耶和华说:“我必将犹大人从我面前赶出,如同赶出以色列人一般;我必弃掉我从前所选择的这城耶路撒冷和我所说立我名的殿。”’因着玛拿西和犹大诸王的恶,最后犹大灭亡,玛拿西被掳到巴比伦。
在另一卷书志下,玛拿西出现在33章。志下33:1-9节都在讲他怎样的犯大罪得罪神,结果 33:11 就讲“所以耶和华使亚述王的将帅来攻击他们,用铙钩钩住玛拿西,用铜炼锁住他,带到巴比伦去。”之后33:12-16就描述他到极度绝望中,悔改回转归向神,神就应允他的呼求,使他得以回国。经文提到:“他在急难的时候,就恳求耶和华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极其自卑。他祈祷耶和华,耶和华就允准他的涂求,垂听他的祷告,使他归回耶路撒冷,仍坐国位。玛拿西这才知道惟独耶和华是神。
此后,玛拿西在大卫城外,从谷内基训西边直到鱼门口,建筑城墙,环绕俄斐勒,这墙筑得甚高;又在犹大各坚固城内设立勇敢的军长;并除掉外邦人的神像与耶和华殿中的偶像,又将他在耶和华殿的山上和耶路撒冷所筑的各坛都拆毁抛在城外;重修耶和华的祭坛,在坛上献平安祭、感谢祭,吩咐犹大人事奉耶和华以色列的神。”
这段恶王悔改的事迹,并没有被记录在列王纪下里。反而细心看列王纪下20章21章,只见经文详细记载玛拿西的恶行。还强调正因为玛拿西的恶行,神就向他和犹大国发出审判,使得耶路撒冷和整个国家都被敌人蹂躏,到了21章快结束的时候,只描述了在玛拿西统治下,耶路撒冷怎样陷在罪里,有多少无辜人死了。那里没有指出玛拿西离世前悔改的事。
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列王纪和历代志虽然都记述王国的历史,但是有不同的取裁重点,不是什么都记录,而是有笔法,有神学观点。列王纪作者所重视的,跟历代志所重视的不同。列王纪要关注的,不是某个领袖他个人与神的关系,而是某个领袖怎样带领子民敬拜神。那些能够专一持守纯正敬拜的君王会备受推崇,但一些助长偶像崇拜、错误引导百姓离弃神的君王就受到谴责。作者尤其强调那些主力鼓吹拜偶像的王要为王国最终的灭亡负上责任。在玛拿西统治期间,犹大国民的属灵和道德水平大降,虽然他自己后来终于悔改归向神,但也太迟了,不能挽回国家败亡的定局。纵使他悔改,对犹大国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他儿子亚扪继位作犹大王后,国民又回复拜偶像,道德依旧腐败,国家的情况就像玛拿西未从被掳之地获得释放时一样。
相对来讲,历代志比较注重每个领袖自己与神的关系。同时也比较专注大卫的族室家系。所以历代志就记述了列王纪不曾记述的史料。
其实不光是玛拿西这个例子,还有其他的例子说明了列王纪和历代志记史的不同。
例如历代志下13:2-20详细记述罗波安之子亚比雅如何战胜耶罗波安。但列王纪对这事却一字不提,因为列王纪编者觉得这两个王之间的争战对王国分裂的政局影响不大,但对历代志编者来说,亚比雅依靠神得胜却很有意义:这显出神必拯救那些面对难题,周围环境又对他不利的人,只要他信靠神,像亚比雅一样就可以了。
又例如王上15:9-24,只是大略描述亚撒的政绩,然后就将注意力集中在亚撒所犯的一个大错上:就是他送金银财物给大马色王便哈达,要求他自北侵略以色列国,迫使以色列巴沙放弃在南面边界修筑拉玛的计划。亚撒的计划成了,巴沙所筑的防御工作后来被亚撒的军兵破坏了,但亚撒贿赂便哈达,却引致一连串灾难。但历代志一段平行经文却有不同的重点,代下 16:7-9 记先知哈拿尼指摘亚撒,控诉他倚靠亚兰王而不求神帮助。
所以看圣经一定要看全,不要说已经看了某一 卷了,大约知道就可以了,(列王纪、历代志两卷只看一卷,又如四福音只看一卷)这样很可能会错过不少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