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诉讼中,立案一词,可以从"立案阶段"和"立案决定"这两种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立案阶段,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依法接受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人的自首,并且按照管辖范围,对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人的自首材料进行审查,确认有无犯罪事实,依法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以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诉讼活动。
立案决定,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人的自首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决定将该犯罪事件确立为刑事案件进行追究,以开始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立案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立案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开端和必经程序。这就是说,司法机关对任何犯罪行为进行刑事追究,都必须首先依法立案。只有经过立案这一法定程序,案件才能纳入刑事诉讼的轨道,司法机关的侦查、起诉和审判等诉讼行为才具有合法的依据。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司法机关只有依法做出立案决定以后,才能开始进行侦查或者审判活动。
2.立案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立案对每一个具体案件来说,是对案件是否开展侦查或审理的决定性步骤。法律赋予司法机关的侦查、审判权力,一般只有在依法立案后才实施。同时,通过立案程序的严格控制,才能保证及时、准确地揭露犯罪、证实犯罪。
3.立案是准确进行刑事诉讼的首要保障。立案程序对刑事追究规定了必要的条件,强调要有一定的犯罪事实根据,必须符合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律条件。正确的立案,就可以保证刑事诉讼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防止无根据地任意追究公民的刑事责任,避免或减少错案。这就从刑事诉讼的第一道程序上保障了它的准确性。对那些一般性的纠纷或违法行为不予立案,便可以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4.立案程序的设立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立案程序就像一个过滤器,通过它,可以防止将那些本不属于刑事案件的其他事件引入到刑事诉讼流程之中,造成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的不必要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