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实在不得不承认,敬拜赞美运动在台湾,的确帮助了一些教会的增长与更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敬拜赞美运动对很多教会而言,除了增加敬拜与圣乐的预算和开支之外,对教会的「敬拜」却没有太多实质的帮助。当大家认为,我们教会的聚会开始把所谓「敬拜赞美」的时间排入聚会程序时,我们教会就有敬拜赞美了,我们教会就有敬拜更新了。很可惜的是,圣经中从来没有这种敬拜更新的模式。
耶稣从来没有对撒马利亚的妇人说,「你只要不再到你祖宗的山上敬拜,你只要改变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去耶路撒冷敬拜,你的敬拜就可以得着更新,你就可以有真实的敬拜。」取而代之的,耶稣告诉我们,敬拜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而在心灵与诚实,因为我们所敬拜的神是一位灵。我们所敬拜的,不是某个灵验的神像,也不是某个前人所留下来的「圣物」,更不是某个程序,因此我们不需要非得「前往」某个特别的地点,才能敬拜到那些神像或圣物。
耶稣所启示给我们的,是多大的自由啊!
然而,现今有许多人多多少少在心里隐约觉得:「只要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敬拜方式,加入新的敬拜赞美型态在我们的聚会中,我们就开始更新教会的敬拜了。」
好像我们不自觉得认为,只要我们放弃我们祖宗的敬拜方式,离开那座山,到耶路撒冷去,我们的敬拜就会更新;好像我们不自觉的认为,只要我们依照特定的模式来敬拜,我们就可以有「更」真实的敬拜。但是,这不禁让我们怀疑,这些特定的模式,是否某种程度上与耶稣所给我们的自由背道而驰?当我们有了「我们教会一定要这样敬拜才算敬拜」的念头时,我们不正认为我们一定要「前往」某个特别的地点才能敬拜吗?
感谢主,耶稣基督释放了我们,但很多时候,我们却把自己给困住了。
当很多教会开始所谓「敬拜赞美」的运动与更新时,绝大多数的教会面临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这些争议不只是神学观点上的争辩,更是技术上的冲突。绝大多数教会,甚至从神学院圣乐系毕业出来的学生,都习惯采用「传统」的音乐敬拜方式(这里所谓的传统,其实也不过是教会两千年悠长历史中的近三、四百年罢了)。因此,当教会接触「敬拜赞美」时,所发生的不只是神学观点的冲突,更是音乐技术与习惯上的冲突。
在很多教会开始羡慕其它教会的音乐水平(服事者的音乐水平与敬拜参与者的音乐水平)时,其实他们已经很大程度的踏入了两个危机里。第一个危机是,他们忘了每个教会有其成长的过程,我们不能只看别人的结果。
在摩西一百二十年的岁月中,神花了四十年培育他成为知识分子,又花了另外四十年磨练他成为谦卑合用的器皿,等到摩西八十岁,神才显明了祂培育摩西的心意:要他带领以色列百姓出埃及。虽然整个出埃及记很少描述摩西前三分之二的人生,但我们却不能只看着摩西后三分之一的岁月,而忽略了他有三分之二的人生在「打基础」。同样的,我们不能只看到某些教会的光鲜亮丽,却忽略了神过去是如何磨练这些教会的,我们往往自动忽略这些教会过去那些不光鲜不亮丽的时代。(同样的,当这些教会开始教导别人时,他们有可能会不经意的忘了,所有人都会跟他们的过去一样,需要经过很长的「预备期」,以至于他们的教导可能容易让人误以为「现在不开始学习这些教会的模式,就太迟了」。)
第二个危机是,他们忘了每个教会都有神给每个教会「不同的」托付,我们不能只看着神给别的教会的托付,而一味的想要让自己也领受同样的「托付」。当哥林多教会里面,大家都羡慕成为「先知」时,保罗提醒大家,神给每个人的「托付」不同,神给每个人的「恩赐」不同。但是我们却往往忘记了,神给每个「教会」的托付也不同,神在每个地方设立教会,是因为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需要。耶稣要我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却没有要我们把普天下的所有城市的教会都变得像耶路撒冷教会一样,或者把所有的教会都变得跟初代教会一样。哥林多的教会当然与帖撒罗尼迦的教会不同,否则保罗也不用分开写信给他们,只写一封,大家一起分着看就行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