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层面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事先的教育」。第二类则是带领敬拜的人(包括敬拜团)所能够使用的一些小技巧。
A.「事先的教育」
假如我去比较传统的教会(比如长老会或浸信会)领会,我的领会风格一定会与我在比较自由的教会领会大大的不同,并不是我偏心,而是这两个教会的「背景」并不相同,会众的「接受度」并不相同。保罗教导我们向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做什么样的人,为的是福音的缘故。难道我们就不能也为着让众人敬拜上帝,经历到上帝同在的缘故,也做到「向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人」吗?
那些被称为较为保守的教会,会众有他们表达热情与释放的方式,而那些被称为较为释放的教会,会众也有他们的表达方式。我从来不觉得那些在比较保守的教会中的会众,没有像比较释放的教会中的会众那样敬拜,就是不够热情不够释放的敬拜。那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敬拜并不在「这殿里」,也不在「那山上」,而是「心灵诚实」。
不过有时候,有些教会中的会众,连在他们教会中所应有的释放的程度都没有,那么,这就需要「教育」,教会需要提醒会众集体敬拜的重要性,也需要教导会众如何在聚会中敬拜神。甚至,教导会众更基本的「什么是敬拜」。因此,事先的教育是很重要的,记得台北灵粮堂也有针对教会的会众,在几次主日讲台中,特别讲述有关「敬拜」的问题,教导会众有关「敬拜」的事情,这是相当好,而且重要的。教育是绝对必要的。那些刚进入教会的基督徒需要「被教导」,那些在教会很久的基督徒也同样需要「被教导」、「被提醒」。
无论哪一种敬拜方式,重点都是我们应该以心灵和诚实来到永生上帝的面前。在上帝的花园中,有着各种不同颜色不同香味的花,上帝都看为美好,也都是上帝的最爱。不过我们这些不同的花,却常常在彼此争论谁比较争奇斗艳一点,谁比较得到宠幸一点,却忘了上帝在意的是我们的内心,而不是我们花瓣上的颜色;我们却也常常忘记在上帝的花园中,我们应该拿出来的,是我们的心灵与诚实,而不是我们的外表。这些都是需要教导教育,并且不断被提醒的。
B.一些可用的小技巧
接下来我们要谈到比较属于敬拜带领者所可以使用的一些小技巧,这些技巧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能够帮助会众有更为流畅的敬拜。如果敬拜不够流畅,常常断来断去,卡来卡去,会众也将会比较难释放、自由。这就好像走在人挤人,总是无法顺利向前走的市场中,我们很难感到自由舒适一样,因为没走两步就要停一下,就要撞倒一个东西,我们不可能感到释放的。相反的,流畅的敬拜就像动线舒适的街道一样,我们可以自由的穿梭,不会总觉得有东西碍手碍脚的。
敬拜的聚会虽然不是带动唱,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带动唱的人确实能够带动气氛。而值得每一个敬拜带领者反省的事情是,有时候敬拜的带领者不但是不带动敬拜的人,反而是破坏敬拜的人。此外,敬拜带领者与带动唱的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敬拜带领者要让被带领者的眼目转向神,以神为中心,他只是带领者,而带动唱的人则要让大家眼目转向自己,这是两者最大的差异。但带动唱的人往往能够轻易的把众人的目光集中到自己身上,敬拜带领者却往往不知道如何让会众的目光定睛到神的身上,反而有时候会让会众的目光集中到自己身上了,这么一来,就真的不但没带动敬拜,反而让大家远离敬拜了。
因此,要如何在敬拜中带动(带领)会众更加定睛仰望神,除了属灵上我们一定要做的功课与事先的教育之外,我们还可以有一些小技巧,这些小技巧可以分为音乐上的(对于一个以音乐为主的敬拜团)与带领上的。
在讲一些小技巧以前,我还是要再次强调,这些技巧都是以带领人归向神为目的,千万不可以把这些技巧当成只是为了营造完美气氛的工具,因为气氛的确可以让人释放、让人活泼,不过气氛却不能使人得生命,我们敬拜的也不是气氛。另外,这些技巧能否真的带领人定睛在神身上,很大的决定因素会在「会众」身上。对某些会众而言,举手能使他们将心敞开,接受神的恩典,但对另一些会众而言,举手可能会使他们无法将心敞开,反而老是分心去想「手好酸,什么时候才可以放下来」等等与敬拜无关的事情。因此没有技巧绝对有用,同样的技巧对同一批会众在不同的时机与场合中,也会有适用与不适用的区别。这些都需要主领者小心的分辨与判断,并且也需要依赖主领者对他所要带领的会众有相当的「了解」才行。